Featured image of post 《论道德的谱系》读书笔记 01

《论道德的谱系》读书笔记 01

Page 1-13,导言。尼采在本书中的道德批评在其序言对人类有限性的论述中就可以窥知一二了……

1
本文基于《论道德的谱系》商务印书馆 2018年版,赵千帆译本。

1

尼采在本书中的道德批评在其序言对人类有限性的论述中就可以窥知一二了。第一,他指出现代人早已失去了自我反思的动力,如《新约·马太全书》所写 “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人一心所想的即为 “把什么东西 ‘带回家去’ ” ,而人的生命就其本身而言,并非其所在意的地方。第二,他认为现代人即使拥有自我认识的意愿,也徒有是心而余力不足矣。他认为 “道德意涵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 阻止了人这个类型达到它 “本身原来可能达到的某种最高级的强大与壮丽” ,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阻止了人进一步获得认识自己的能力。综上,尼采写道:“我们就是必然会对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理解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混淆自己”。

尼采的道德谱系学是以一个很 “尼采式” 的问题展开的,即 “我们的善和恶到底来自何种起源?”,进一步准确论述,也就是 “人类是在何种方式下为自己发明的那些善恶价值判断的?” ;而在人的善恶价值判断起源问题之外,另外一个问题也显得同等重要:人的善恶价值是否有价值?

很显然,我们都知道,尼采对后一个问题持强烈的否定态度。在序言里,他尤其是针对所谓 “非利己者” 的善,即:同情之本能、自我否定之本能、自我牺牲之本能,做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这是 “意志转而反对生命” 的例子。在他看来,同情泛滥使得人放弃从自身寻找高贵和伟大的努力,转而用廉价的共感来帮助弱者,使得社会的道德风气变得靡乱不堪、软弱至极。而对同情的推崇像是一种瘟疫,侵袭了许多欧洲的哲学家,甚至大有要将欧洲文化转化为一种 “全新的佛教” ,径直通向虚无主义之势。同时期的哲学家们都十分重视同情或怜悯,而这反而是自古以来的哲学家们(尼采在这里取了柏拉图、斯宾诺莎、拉罗什福克、康德四个例子)所贬斥的。

柏拉图 “对同情的驳斥”

柏拉图认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是由理性掌控的。而能熟练运用理性的人,便是所谓 “优秀的人” ,而面对不幸时,一个优秀的人,一个男子汉,以能听从理性的指导,以能压抑住本性中渴望痛哭流涕以求发泄的部分,“以能忍耐能保持平静而自豪” 。

而剧场与诗歌 “在看别人的苦难,赞美而怜悯别人,宣扬自己的美德而又表演出极端苦痛” 。这种 “同情与怜悯” 情感的快感被释放之后,往往会被人不加反思地加以吸收(因为戏剧不是自己的苦难,而吸收这种情感会让自己感到快乐)。这样的吸收会潜移默化地 “养肥” 我们的怜悯之情,到我们受苦的时候,想要痛苦发泄的本性就变得难以压制了:

尽管柏拉图在这里主要是想表示,诗歌所包含的欲望与情感与他理想中的理性与秩序相抵触,会腐蚀个人的品性,以至于摧毁理性,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在这里也暗自蕴含了对同情之心的驳斥。


而同时,人们往往事先给道德价值予以无条件的肯定,以至于将对此的一切疑问推到 out of question 的境界。人们事先设定好了 “善人” 在价值上高于 “恶人” ,却没有对这种给定的价值评判本身的价值提出质疑。为此尼采特地提出,我们亟需一次对道德价值的批判,道德的价值本身首先是有待质问的:倘若现在的道德评判与事实真相相悖呢?倘若我们的 “善” 在短期内让人活得更加惬意安全,却正在长期内杀死我们呢?倘若道德让我们不能够达到人本能达到的强大境界, “以至于恰恰道德才是那些危险的危险之处呢?……”

尼采在本书中想要构建的道德谱系学便这样开始了,在 gut und böse, gut und schlecht 的辨析中拉开了他的大幕。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